日报标题:平时总会吃一点,你得了解什么是优质健康的好零食 灰子,有微信公号了:huizizhaji(灰子札记) 准备写一篇文章跟大家介绍一下零食。 因为文章大概不会太短(但会分几次发),所以先大概说明一下我会讲些什么内容,看看是不是你感兴趣的东西。 会按照分类介绍几乎全部种类的零食: 巧克力 烘焙类(饼干、蛋糕、糕点等) 坚果 膨化零食 肉制品零食 果脯 糖果 豆制品 油炸类零食 1.首先会介绍它们大概是怎么做出来的。 2.然后会介绍他们的热量高低,哪些零食吃了长胖?哪些零食吃多少都不胖? 3.以及他们在健康安全方面的问题,比如加了哪些添加剂?为什么要加?哪些容易变质?哪些可以放心吃? 4.最后可能会涉及到原料方面的介绍,天然原料和人造原料的区别之类。好的原料往往是决定零食品质最重要的因素。 最后呢,也说明一下,我之前在零食行业里工作,也一直努力学习相关知识,所以对零食有这些了解,但我本身不是食品科学专业,而是烹饪工艺专业,学习川菜制作,最拿手的是回锅肉,嘿嘿。如果在一些理论方面的解释有纰漏,还请谅解,并帮忙指正。 总体来说,还是建议大家读一下这篇文章。因为我以前认真地计算过一次,我人生的全部幸福感中,有 46.2% 是来源于吃,而 46.2% 中又有 21.2% 是来源于零食,我还是男生,估计女生这个比例会更高吧。 想想看,这可是关系到人生整整五分之一的幸福啊,不能不重视。 在具体介绍各类零食之前,还需要先说明一下零食中两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——热量和添加剂,介绍一下它们的背景知识。前者关系到长不长胖,后者关系到安全健康。这对于后面的内容还是比较重要的。 热量 我们现在很嫌弃热量,但其实它是好东西。就像手机需要电池,汽车需要汽油一样,我们的生存需要热量。 而热量终于成为让许多人烦恼的事情。在中国,这应该还是近二三十年才有的事情。要知道,在过去的几千、几万年里,热量都属于稀缺资源。一直到近二三十年,经济发展地快,我们才有了越来越多幸运的人,开始感觉到热量变成了一种负担。 所以,即便是对热量有忌惮,担心自己的身材,倒也没必要把它当做敌人,而是该客客气气、礼礼貌貌的,否则就有点忘恩负义了。 那么怎么才能了解一个零食的热量呢?首先,你要学会看营养成分表,这是很重要的东西。下面,来教大家看营养成分表。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营养成分表。零食生产厂家们的服务很周到,在每一包零食的包装上,都必然会印上这个表格,如果你手边有零食,可以拿来看一看。 在这个表格里,第一个项目就是热量(能量=热量),看这个数值,我们可以知道,每 100 克这种零食里含有 1800 千焦热量。 好了,这下简单了,以后只要看看这个数值就好了,如果一包零食是 1800 千焦,另一包零食是 1200 千焦,就说明 1200 千焦的零食热量低,不长胖,我就吃它吧,so easy。 可惜,远没有这么简单。 举个例子,一份低糖杂粮饼干的热量是每 100 克 2000 千焦,100 克果冻的热量大概不到 500 千焦。可是,真相是,吃果冻比吃低糖杂粮饼干更容易长胖。 那么,也就是说,这个热量值并不能说明问题。至于原因,我们还需要结合这个表中的其他数值,甚至是一些隐藏数值来具体分析。 这样,我们就需要来介绍一下表中的其他信息。 首先,项目栏里,除了热量,还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钠 4 个项目。这 4 个项目可不是随便选的,都很重要。 蛋白质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 3 种物质,基本上是零食中热量的全部来源,只有这 3 种物质为人体提供热量。 1 克的脂肪提供 37 千焦热量。 1 克的蛋白质有 16 千焦热量。 1 克的碳水化合物也是 16 千焦热量。 脂肪无疑提供的热量最高,也最容易被人体吸收,所以,脂肪提供的热量最容易长胖。脂肪越多的零食越容易长胖。 蛋白质也提供热量,但蛋白质的热量最不容易被人体吸收,所以同样是有热量,但蛋白质的热量没能转化为人体的热量,也就太会容易让你长胖。 碳水化合物嘛,就还需要分类别来看,比如果糖、白糖、淀粉、膳食纤维等等,它们都属于碳水化合物,虽然提供的热量都相同,但果糖和白糖吸收就很快,最容易长胖,淀粉就慢一些,如果有膳食纤维,那还能帮助消化,有助于减肥呢。 所以,光知道有多少热量没有用,还需要知道热量来源的比例。 怎么知道热量来源的比例呢?营养成分表的第二列就给出答案了,依照表格我们能知道,每 100 克这种零食中有 7 克蛋白质、13 克脂肪和 72 克碳水化合物,这个也就是各种物质的比例了,7% 蛋白质、13% 脂肪、72% 碳水化合物。 这里面呢,还有一个重要的隐藏信息,也就是水,我们知道,水是很重要的,在人体中有 70% 是水呢。 那为什么表格中没有标明水呢?这是因为水只占重量,却不提供任何热量。但对于我们来说,水的重要还是有很大意义的,好在我们可以很轻松的算出来。 因为食物的重量,基本上就是由这 4 种物质组成,有了蛋白质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,我们用 100% 去减就可以了。比如在这个例子中,就是 100%-7%-13%-72%=8%,得出结果,这个零食中含有 8% 的水。 水对我们了解零食长不长胖有什么帮助呢? 还举之前的例子,100 克的果冻,热量只有 500 千焦左右,而 100 克的无糖杂粮饼干,热量却高达 2000 千焦,那为什么吃果冻更容易长胖呢?这就是因为在饼干中只有不到 5% 的水,而果冻中却差不多有 80% 都是水,剩下的 20% 基本上都是糖。那么,吃 100 的果冻,其实就相当于吃 20 克的糖,又喝了 80 克的水。 水喝了是白喝的,而糖我们知道,那可是很长肉的东西。而无糖杂粮饼干虽然热量高,可那都是实实在在的淀粉啊。 所以,水是评估热量中非常讨厌的干扰项,但想要更准确地判断一个零食会不会让你长胖,就必须要知道水的比例。 然后,我们继续把营养成分表中的项目讲完,第三列,也就事 NRV% 这一列,我相信很多人会以为这一列的数值,就是指该物质占总重量的百分比。其实不然,这是第二列的作用。 这个 NRV,专业名词叫“营养素参考值”,具体指什么呢?概念解释起来很讨厌,就直接举例吧。 还是那个表格,以热量为例,第二列的数值是 1800 千焦,第三列的 NRV% 是 21%,这就表示,吃完这 100 克,你将摄入 1800 千焦的热量,而这 1800 千焦的热量,占你人体每天所需热量总数的 21%。 后面也是这个道理,蛋白质是 12%,就说明你你吃 100 克这个零食,就摄入了今天所需蛋白质的 12%。 这是很好用的一个数值吧,而且,依照这个数值,反过来除一下,我们也能算出一天需要多少营养。 不用麻烦你扣计算器了,我帮你算一下,大概就是,人体一天需要 8500 千焦热量,60 克蛋白质、60 克脂肪、300 克碳水化合物。当然,这是一个平均值,不同的人的需要会略有差异。 那么最后,我们总结一下,营养成分表中的热量值是一个参考值,而具体去看一个零食会不会长胖,则还需要去结合以下几个问题来分析。 1. 零食中脂肪比例多少?(理论上来说,越多越容易长胖) 2. 蛋白质的比例多少?(理论上来说,越多越不容易长胖) 3. 零食中碳水化合物是哪一种糖?(要看具体是哪一种碳水化合物) 4. 零食中有多少水? 后面我们具体去讲述每一类零食时,就会结合这 4 个因素去说明。 以上是热量方面的背景知识,我们现在已经学会看营养成分表了,下面说一下添加剂方面的一些简单的背景知识。 食品添加剂 对食品添加剂最高的评价,莫过于这句“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”。 可是在我们大众眼里,食品添加剂可不是拯救食品工业的救星,它们是危害我们身体健康的犯罪嫌疑人。 怎么办呢?是严惩不贷还是无罪释放,我简单介绍一下案情,大家自己审判好了。 这些年,有不少臭名昭著的食品安全事件,至今还历历在目,比如三聚氰胺、瘦肉精、苏丹红等。也因此,我们把添加剂钉在耻辱柱上。 但说句公道话,这真的是冤枉食品添加剂了。 因为这 3 种东西都不是食品添加剂。三聚氰胺是工业上用的涂料,苏丹红也会化工染色剂,瘦肉精是国内是不允许使用的。 也就是说,他们都不是食品添加剂,他们连实习生都不算,就单纯是强行混入内部,来给食品添加剂招黑的。 这口锅,不应该是食品添加剂来背,而是那些不良生产商来背。 那么,什么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呢?这些添加剂在食物中的作用是什么呢?我简单介绍一下。 我们国家呢,有一个添加剂管理的使用标准,这上面呢,规定了 2300 多种食品添加剂(其中一大半是香精),并对每一种添加剂进行了用量上的要求。这些添加剂按规定用量来使用,是合法的。把其他的玩意加进去,那就是违法的。 这么多添加剂,都是干嘛用的呢?为嘛就不能不放呢? 有的时候,还真不能不放,大概有这么几类吧。 第 1 类食品添加剂是为了延长保质期。 超市里买零食,基本上保质期都是 6 个月起,我们似乎也习惯了,没有觉得什么不对,但想想,我们平时做出来的饭菜,做出来的点心,一般在冰箱里也就能呆上一两天,这 6 个月的保质期,肯定是要想想办法的。 保质期有几个敌人,只有干掉这几个敌人,才能保证 6 个月以上的保质期。 保质期的第 1 个敌人是细菌,细菌无处不在,它会使食物快速腐败变质。这就需要加入防腐剂,它们能弄死这些细菌,抑制细菌的生长。 保质期的第 2 个敌人是氧化,零食中的油脂氧化就会出现油耗味,这就需要抗氧化剂来帮忙,它们能抑制油脂和氧气之间的反应,减少油耗味的产生。 还有一些其他的敌人,但对于零食来说,最重要的就是以上两个。 不过,也并不是说,要想延长保质期,就一定要用添加剂,至于其他方法和原因,之后结合具体的零食种类来讲。 第 2 类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变零食的质构,通俗的说,就是口感。 比如增稠剂,是为了让饮料变得更浓稠一些,像乳酸菌饮料那种 比如凝胶剂,果冻啊、软糖啊,成胶状的,就需要加入凝胶剂。 比如膨松剂,蛋糕啊、饼干啊、麻花啊,要保持它们的蓬松感,吃起来不那么硬,就会加膨松剂。 比如保水剂,许多肉制品里就要加,来保证里面的水分不会流失,吃起来不是很硬。 等等 第 3 类食品添加剂是关于食品的颜色。 最主要就是色素啦,赤橙黄绿青蓝紫,你要啥颜色都有。 然后还有漂白剂,说到漂白剂,你可能会想到福尔马林,不不,福尔马林那是泡尸体用的,并不能用来漂白食物,食物有专门的漂白剂。 以及护色剂,是因为食物放久了可能会变颜色,护色剂可以保护零食的颜色不变。 第 4 类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变零食的香味和味道的。 改变香味的,也就是香精了,香精呢,虽然是一个类别,但可以说是食品添加剂中数量最多的添加剂了,2300 多种添加剂里,有 1800 种左右都是香精,相当恐怖。 改变味道的,类似于酸味剂、鲜味剂以及甜味剂,比如我们熟悉的糖精、柠檬酸、味精这样的。 主要的呢,基本上就是这些了, 这么多种添加剂,他们都各自有各自的用途,在后面具体介绍各类零食的章节中还会结合着去讲。 那么,最后一个问题,估计是大家比较关心的,这么多种添加剂,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吗? 我说一下自己的想法。 合法的添加剂按用量规范来进行使用,肯定对人体健康及安全是没有问题的,但我个人仍然倾向于添加剂较少的零食,原因是这么几种: 1. 使用添加剂就相当于给食物做整容,你单眼皮?那我给你拉一刀,你牙齿不齐?那我帮你矫正矫正。这都算正常的改善,但如果全身上下整一遍,甚至整好几遍,这样估计反而会看起来很别扭。 一个零食加了太多的添加剂,往往说明这个零食在长保质期的要求下,有很多的缺陷,容易腐败就加防腐剂,颜色不好看就用色素,口感不够好就加膨松剂,加上十几乃至几十种添加剂,虽然最后把缺陷都弥补上了,但味道和口感,往往是真的不如天然的及少添加剂的,就像是整容过度的脸,总感觉有些别扭的。 2. 不是说全部,但有一部些零食厂家使用较多添加剂是出于成本的考虑,比如果脯中使用大量糖精,比如一些奶油味的零食里明明可以加奶油,但其实只有奶油香精,比如凤梨酥里面只有一点凤梨,基本上全是冬瓜馅加菠萝香精。 这当然都合乎法规,但品质上确实差些。 3. 安全这个问题反而是最次要的,合法的使用添加剂是没有问题的。目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,很少是食品添加剂引起的,前面也说过,苏丹红、三聚氰胺那些,不是食品添加剂,而是工业原料的滥用。 不过也不否认存在因拌料不均匀,导致添加剂超标,或者某一种添加剂本来合法,好些年以后才发现其实有问题被禁掉了,但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,危害也不是特别大。 总的来说,食品添加剂无罪,但是我个人会更倾向于食品添加剂更少的零食。 现在,也有“清洁化”的趋势,也就是少用添加剂,用天然添加剂,用天然原料进行物理方法处理,来代替添加剂来使用等等。我个人也相信这种趋势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。 一不小心,光背景资料就写了这么多,下一篇就开始具体些某一类的零食,应该会写巧克力和饼干、蛋糕。 还是开了个微信公众号:huizizhaji(灰子札记),欢迎关注 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