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XenForo 1.5.14 中文版——支持中文搜索!现已发布!查看详情
  2.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:215909318 XenForo专区

如何评价电影《1917》?

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0-08-13 发布。版面名称:知乎日报

  1. 漂亮的石头

   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

    注册:
    2012-02-10
    帖子:
    485,122
    赞:
    46
    [​IMG] 阿郎,写字阅读看电影 阅读原文

    1.

    《1917》是一部自相矛盾的电影。

    首先,这是一部力求真实的作品。

    最后字幕说,“献给一等兵阿尔弗雷德·门德斯,皇家来复枪步兵团一营”。

    这个阿尔弗雷德·门德斯就是导演山姆·门德斯的祖父,也就是片中最后完成任务的下士斯科菲尔德原型。

    皇家来复枪步兵团一营,就是影片中的皇家来复枪步兵团第八营。

    换句话说,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。

    在真实这一点上,《1917 》也的确下了苦功。

    就连片中一闪而过的镜头,都被详细地考据过,如英军使用的李恩菲尔德步枪,能装 10 发子弹,射击时绝不会超发。

    如一战时著名的壕沟战,英国人的壕沟是曲折的,防止奇兵偷袭。德国人的是锯齿的,防止炮弹爆炸冲击。

    斯科菲尔德两人到了德国人的战壕,有一个明显的蹦跳动作,因为德国人的壕沟普遍比英国人的深。

    在德国人废弃的战壕里,看到了老鼠,说“他们的老鼠都比我们那的大”。说的就是一战时,令双方军队陷入噩梦的气候综合症,战壕内的泥泞、疾病、老鼠。

    在废墟中遇到的法国女人,没有任何食物,也是德国人阿尔贝里希计划的一部分。撤退时,故意遗留一些妇女和孩子,留下极少的食物。

    在斯科菲尔德搭车时,车上坐的士兵里,有一个人头上缠了印度的头巾。说的是当时作为老牌殖民国家的英国,除了从本土征兵,也从所辖的殖民地派遣了数量众多的平民参战。

    为了达到真实,《1917》甚至采用了极端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。长镜头最大的功效就是强调真实,物理时间与电影时间,可以人为地叠加在一起。

    《1917》就是在强调一种在场感,镜头是第三人,跟随着斯科菲尔德两人,穿过敌人的战壕,经过农庄,越过废墟,直奔德文郡军团,传达军部直接下达的命令。

    可是,长镜头的局限,也因为极端的一镜到底而被放大。

    电影是通过造假而实现真实的艺术,所有的技术都需要为主题和故事服务。

    电影,是运用镜头角度的变化,去讲述一个我们用肉眼很难注意到故事。如果镜头只是为了还原物质现实,电影里的时间流逝就是现实中的时间流逝,那么难免会造成空间上的缺损和视角上的损耗。

    那么观众就会失去了观看一部电影最大的优越感,即上帝视角。

    不但如此,长镜头移动时,几处无法避免的眩晕感和大角度挪移的滞重感,也令《1917》近乎于完美的技术实现漏了底。

    它所追求的真实感,只是达到了游戏的真实感。

    2.

    如果将《1917》纳入到战争电影的范畴,那么它终将面对形式上的求真和主题上的形而上之间的断裂。

    真实的目的是为了重塑,影片最后,麦肯锡上校说,“现在撤退,下周又会传达不同的命令,要求在黎明进攻。结束这场战争只有一个方法,那就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。“

    这句话消解了斯科菲尔德一整部电影的努力,但这就是战争的实质,尤其是荒诞的一战的实质。

    影片中,斯科菲尔德失去意识,出现黑屏后,电影进入了另一个逻辑程序里,也就是由游戏性质的现实进入了舞台性质的梦幻感。

    感谢摄影师罗杰·迪金斯,他动用了鬼斧神工的布光技术,点燃了如鬼如魅的影像,燃烧的建筑、燃烧的夜空、燃烧的土地,燃烧的剪影。

    如梦,也如梦魇。

    影片后半部分有两处值得铭记,一处是斯科菲尔德循着歌声找到德文郡军团。《游荡异乡人》是一首传统的民间歌谣,其中一句是“我只是一位可怜的流浪者,独自穿越这个世界,在我所去的那片光明的土地上。”说的是过程。

    另一句是“我将回家去看看母亲,还有所有我所爱的人,我要回家了,不再流浪,我将涉过约旦河,回到我的家乡。”说的是主题。

    另一处是斯科菲尔德在德文郡军团第一波队伍发起冲锋时,横穿战场,冲向堡垒。他需要躲避德国人纷飞的炸弹,也需要躲避同胞冲锋时纷乱的人体。

    这个把军功章换酒喝的人,在这一刻,重塑造了他的信仰,这是导演萨姆·门德斯的信仰,也是这部《1917》的主题,其他的战争电影是号召进攻,这部战争电影倡议的是撤退。

    也只有撤退,才能保护睡在五斗橱抽屉里的孩子,才能安慰没有食物可吃的女人,才能让母亲的孩子,放下武器,回到家乡。

    也就是说,《1917》的长镜头仍然止步于视觉奇观,而远未达到心灵的震撼。或者说,二者之间是撕裂的。

    技术的终极是忽略技术,现在被人反复讨论的一镜到底,还仅仅是技术奇观。

    3.

    《1917》是一部不尽人意的电影,它有着惊为天人的技术实现,也有着单薄到令人发指的内容,有着高尚的主题,也有着不尽人意的观看效果。

    这种丑陋的美,残酷的诗意,其实是电影作为一门影像艺术的局限。

    电影的本质仍然是娱乐,哪怕是战争电影,其本质也是渲染战争,达到情绪宣泄的目的,暴力美学的本质,仍然是暴力。

    所以,《1917》为了雕刻战争的残忍而设置的长镜头,其实和其他战争电影里点燃暴力因子的爆炸,有着相反的目的,可性质并无什么不同的,都可归拢到视觉奇观。

    因为电影终究不是讲道理的,道理只是电影娱乐后的动物伤感。

    阅读原文
     
正在加载...